| 1 总 则 |
| 2 术 语 |
╁3 基本规定| 3.1 设计规模 | | 3.2 设计依据 | | 3.3 设计要求 |
|
| ╁4 厂址选择与厂区总体规划 |
╁5 总图运输| 5.1 一般规定 | | 5.2 总平面布置 | | 5.3 交通运输 | | 5.4 竖向设计 | | 5.5 管线综合布置 |
|
╁6 原 料| 6.1 原料的选择与品质要求 | | 6.2 玻璃成分和配料 | | 6.3 工艺设备选型 | | 6.4 工艺流程及布置 |
|
╁7 浮法联合车间| 7.1 一般规定 | | 7.2 熔化系统 | | 7.3 成形系统 | | 7.4 退火系统 | | 7.5 冷端系统 | | 7.6 碎玻璃系统 | | 7.7 成品包装与储存 | | 7.8 车间工艺布置 |
|
╁8 燃 料| 8.1 一般规定 | | 8.2 重 油 | | 8.3 天然气 | | 8.4 发生炉煤气 | | 8.5 焦炉煤气 | | 8.6 其他燃料 |
|
╁9 供 气| 9.1 一般规定 | | 9.2 高纯氮气与氧气制备 | | 9.3 高纯氢气制备 | | 9.4 压缩空气 |
|
╁10 电 气| 10.1 负荷分级及供配电系统 | | 10.2 变(配)电所 | | 10.3 车间电力设备和电气配线 | | 10.4 电气照明 | | 10.5 电力线路敷设 | | 10.6 建筑防雷 | | 10.7 通信系统 |
|
╁11 生产过程检测和控制| 11.1 生产过程自动化 | | 11.2 配料称量系统的检测和控制 | | 11.3 熔化系统的检测和控制 | | 11.4 成形系统的检测和控制 | | 11.5 退火系统的检测和控制 | | 11.6 冷端系统的控制 | | 11.7 辅助生产系统的检测和控制 | | 11.8 仪表用电源和气源 | | 11.9 控制室 |
|
╁12 给水与排水| 12.1 一般规定 | | 12.2 给 水 | | 12.3 排 水 |
|
╁13 余热利用| 13.1 一般规定 | | 13.2 生活、生产类余热设备 | | 13.3 发电类余热设备 |
|
╁14 采暖、通风、除尘、空气调节| 14.1 一般规定 | | 14.2 采 暖 | | 14.3 通 风 | | 14.4 除 尘 | | 14.5 空气调节 |
|
╁15 建筑与结构| 15.1 一般规定 | | 15.2 主要车间 | | 15.3 辅助车间 | | 15.4 构筑物 | | 15.5 特殊地基及防排水处理 |
|
╁16 其他生产设施| 16.1 中心实验室 | | 16.2 维修车间 | | 16.3 集装器具的维修 |
|
╁17 环境保护| 17.1 一般规定 | | 17.2 大气污染防治 | | 17.3 废水污染防治 | | 17.4 噪声污染防治 | | 17.5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| | 17.6 环境监测 |
|
╁18 节 能| 18.1 一般规定 | | 18.2 生产过程节能 | | 18.3 电气及自动控制节能 | | 18.4 总图与建筑的节能 | | 18.5 辅助设施的节能 | | 18.6 能源计量器具 |
|
╁19 职业健康安全| 19.1 一般规定 | | 19.2 防火、防爆 | | 19.3 防电、防雷 | | 19.4 防机械、玻璃伤害 | | 19.5 防尘、防有害气体和其他伤害 | | 19.6 防暑降温及采暖防寒 | | 19.7 噪声控制 | | 19.8 辅助用房 |
|
| 附录A 地下管道之间的间距要求 |
| 附录B 胶带输送机通廊净宽尺寸 |
| 附录C 采暖计算温度 |
| 附录D 机械通风换气次数 |
| 附录E 生产操作区空气中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允许浓度 |
| 附录F 主要车间楼面、地面荷载标准值 |
| 附录G 厂区各类地点的噪声标准 |
| 本规范用词说明 |
| 引用标准名录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