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总 则 |
╁2 矿井资源/储量、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| 2.1 矿井资源/储量 | | 2.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|
|
╁3 井田开拓| 3.1 井田开拓方式 | | 3.2 井口位置与开采水平划分 | | 3.3 开拓巷道布置 | | 3.4 开采顺序与采区划分 |
|
╁4 井筒、井底车场及硐室| 4.1 井 筒 | | 4.2 井底车场 | | 4.3 主要硐室 |
|
╁5 井下开采| 5.1 采区布置 | | 5.2 采煤方法及工艺 | | 5.3 采区巷道布置 | | 5.4 巷道掘进与掘进机械化 |
|
╁6 井下运输| 6.1 一般规定 | | 6.2 煤炭运输 | | 6.3 辅助运输 | | 6.4 运输设备与车辆配备 |
|
╁7 通风与安全| 7.1 通 风 | | 7.2 瓦斯抽采 | | 7.3 井下灾害防治 | | 7.4 井下热害防治 | | 7.5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|
|
╁8 矿井主要固定设备| 8.1 提升设备 | | 8.2 通风设备 | | 8.3 排水设备 | | 8.4 压缩空气设备 | | 8.5 抽采瓦斯设备 | | 8.6 注氮设备 |
|
╁9 地面生产系统| 9.1 一般规定 | | 9.2 井口布置 | | 9.3 井口受煤仓 | | 9.4 筛分、选矸与破碎 | | 9.5 带式输送机运输 | | 9.6 储存与装车 | | 9.7 计量与煤质检查 | | 9.8 矸石和脏杂煤处理 | | 9.9 矿井修理车间、无轨胶轮车库及木材加工房 |
|
╁10 总平面布置| 10.1 矿井地面总布置 | | 10.2 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| | 10.3 防洪及竖向设计 | | 10.4 场内运输 | | 10.5 管线综合布置 |
|
╁11 地面运输| 11.1 一般规定 | | 11.2 标准轨距铁路 | | 11.3 场外道路 |
|
╁12 供 配 电| 12.1 一般规定 | | 12.2 供电电源 | | 12.3 电压和电能质量 | | 12.4 电力负荷 | | 12.5 地面配电 | | 12.6 井下配电 | | 12.7 照 明 | | 12.8 防雷、过电压保护和接地 |
|
╁13 信息与自动化| 13.1 一般规定 | | 13.2 监控及自动化 | | 13.3 计算机网络 | | 13.4 信息管理 | | 13.5 通 信 | | 13.6 信 号 |
|
╁14 地面建筑| 14.1 一般规定 | | 14.2 主要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 | | 14.3 建筑面积 |
|
╁15 给水排水与供热通风| 15.1 水 源 | | 15.2 给水排水 | | 15.3 井下消防洒水 | | 15.4 供热通风 | | 15.5 矿井井筒防冻 | | 15.6 锅 炉 房 | | 15.7 燃气供应 |
|
╁16 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| 16.1 一般规定 | | 16.2 井田开拓与开采 | | 16.3 矿井主要设备 | | 16.4 安全设施节能 | | 16.5 电气节能 | | 16.6 地面生产系统节能 | | 16.7 建筑、总图及地面运输节能 | | 16.8 给水排水及暖通节能 | | 16.9 环保设施节能 | | 16.10 新 能 源 | | 16.11 能源计量及能耗指标 | | 16.12 综合利用 |
|
╁17 环境保护| 17.1 一般规定 | | 17.2 污染防治 | | 17.3 生态保护 |
|
╁18 建井工期| 18.1 移交标准 | | 18.2 施工进度 | | 18.3 建井工期 |
|
| 附录A 固体矿产资源分类 |
| 附录B 煤炭资源量估算指标 |
╁附录C 矿井初步可行性研究、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资源/储量分类及计算| C.1 矿井初步可行性研究以详查地质报告为基础的资源/储量分类及计算 | | C.2 矿井初步可行性研究以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的资源/储量分类及计算 |
|
| 附录D 建议的资源/储量比例 |
| 本规范用词说明 |
| 引用标准名录 |